仙桃市开展第22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
美食 2025-04-05 20:48:54 510 0
他认为,从哲学史上看,唯心论可以分为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两派。
第二,科学为论理的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则起于直觉。[18] 但在现代性诉求的问题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是积极肯定的,唐先生的一个说法是有代表性的: 如果无新文化运动,则整个中国政治与文化之批判,亦不能到底。
[44] 这三个方面说的是知性主体以及实在性与因果性预设,由知性主体的挺立,才有主-客架构,认知行为才有可能,由实在性和因果性预设,才能保证知识的客观必然性。笔者认为,这一回归传统的工作着眼于作为儒学之根本的儒学传统,而非作为既有之儒学的传统儒学。[91] 注释: [①] 黄玉顺:《儒学与生活: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作为儒学复兴的一种探索的生活儒学》,载《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所以,儒学与西方文化是对立的,西方文化是现代性的,儒学是反现代性的。[85] 参见杨虎:《哲学的新生——新基础主义道路:传统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之后》,载《江汉论坛》2016年第10期。
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曰性。[68] 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熊十力全集》第3卷,第16页。后来学衡派乃至新儒家的主张,在会章中都可找出端倪,初步显露了从学衡派到新儒家关于文化运思的理路,即以砥砺道德人格为起点,发扬传统,融汇中西,进而改良社会,并显现出他们对于传统的珍重,及中西会通的愿望。
汤用彤病休期间,曾由冯友兰暂代),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这虽然没有完全上升到后来学衡派和新儒家的理论高度,但实际上已在践行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宗旨。然而,就在敌机轰炸下,被困顿生活驱赶着的冯友兰和汤用彤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23日,他们又出席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与众院士集体合影今存)。
天人之交情,必须至如此之深。1932年11月,熊十力重返北大讲学,先住梁漱溟家,不久搬入汤用彤为他觅得的房子。
三、晚年同事和邻居——共同进步 1951年9月,马寅初接任校长后,汤用彤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会员选择很严格,前后有吴芳吉、汪缉斋、曾昭抡、曹理卿等30余人。他和一年前回国时的冯友兰心情一样,日常吟诵得最多的是王粲的《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夫胡可以久留?同年秋,汤用彤与冯友兰都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冯友兰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
他们的相识始于青少年时期的同学之谊。他与冯友兰时常出席联大常委会、校务会议、教授会,精诚合作,共商决策。前贤对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成果,但尚无对冯友兰与汤用彤在创建中国哲学史学科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专文。1949年后,都感佩共产党使中国赢得民族独立,把中国希望寄托在实行社会主义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现知其最早的交往,是冯友兰在北大读书期间参加了汤用彤在清华发起的天人学会。1923年夏,冯友兰此文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答辩。
汤一介先生曾说父亲的好友冯友兰、胡适对自己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天人学会的宗旨和汤用彤、冯友兰等会员的日常研讨中都可看到《学衡》主旋律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和新儒家阐道进德为归的主旨不断反复出现。
在胡适回国前,汤用彤曾任联大代理常委、联大常委会代理主席。正义何在?纪纲何存?同人等不胜悲愤惊愕。至以人力挽回天运,以天道启悟人生,乃会天人之责任也。4月,汤用彤被任命为西南联大哲学心理教育系主席(后改称系主任。他们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界的两位领军人物,是近年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他们联合志同道合之友,共同推行其理想事业。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写道汤用彤对其著作多所指正。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我自己和我的同事汤用彤教授、金岳霖教授,把在此以前开始写的著作写完了。
此间,冯友兰带着他的新著《中国哲学史》特来造访。1948年夏,汤用彤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讲学满一年后,又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治学条件和生活待遇远非国内大学可及。
在他们的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北大清华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他们常在一起商讨学术问题和教学计划,共同培养的学生有任继愈、冯契、郑敏等。
1983年9月,纪念汤用彤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我们正遭受着与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运。其时,正处于我们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时期。他说:俄国革命以后,有些俄国人跑到中国居住,称为‘白俄。
毛泽东询问其身体状况,说自己阅读过汤用彤所撰全部文章,嘱咐他量力而行写短文。在《二十一条》签订之际,汤用彤愤于国耻,联合吴宓、黄华诸友,于1915年冬在清华学校组织起天人学会。
冯友兰在会上发言回顾了他与汤用彤的交谊,并高度评价了汤用彤的学术思想。由上可以看出汤用彤为代表的学衡派与冯友兰为代表的新儒家的历史渊源。
又欲以我辈为起点造成光明磊落、仁慈侠骨之品格。1946年2月23日,汤用彤、冯友兰、陈序经等教授对东北问题发表宣言表示:中国领土必须完整,主权必须独立,对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外的任何要求,我们誓不予以承认。
同年底,国民政府派专机来北平接高级学者去台湾,汤用彤、冯友兰坚决不走。他尝发表演说:天人兄弟,当取诚信相孚,识见高卓。冯友兰赠送的挽联是锡予兄灵右:病榻犹呼口号,劳动节显平生志。摘要:冯友兰与汤用彤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的两位领军人物,他们共同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是年秋,他回国后,沿此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信中写道: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肩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
冯友兰对汤用彤等同人在此际遇有生动地记述:在衡山只有短短的几月,精神上却深受激励。该会下设西洋哲学名著编译委员会和中国哲学研究委员会。
冯友兰多年来在清华大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多次重印,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成为国内外学习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汤用彤魏晋玄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就是应冯友兰之邀,于1943年发表在《哲学评论》第八卷第四期。